来源:年轻人不考研,去考公了
不排除媒体夸大事实,制造焦虑的话,这当然是某些人口中的“转型的阵痛”、“必要的牺牲”: 「虽然考研人数有所回落,但基数依然庞大。白烨依然兼职考研辅导,但从带全程班变成了半程班——从七八月开始,找他报名的学员又多了起来。这说明,应届生面临的压力非常大,他们从前一年年末到当年的上半年,辗转于国考、省考、选调生考试等,到下半年,又有新的学生马不停蹄地投入考研备战,就是为了抓住每一个机会。」
中国的小知识分子的迷茫,需要某种外在的、能够带来确定性的正反馈机制,替他们指引方向。相反,没有想过自己要在这个世界中成为怎样的人,于是乎“埋头苦干”,蹦出结果,便心安理得了。而外界不能带来确定性时,茫然无措又会涌上心头,失魂落魄——任人操纵的玩偶: 「两个多月,张悠然的模考成绩从119分升到148分。多学几道题、多看几个视频,真的能看到进步,这种明确的反馈机制,在“模糊又清晰、痛苦又幸福,充满目标和压力的生活”中,给了她安慰。」
“花钱买时间”之外,有些的确“有价无市”: 「命运的岔路口总是相似却不尽相同。 那次林悦发帖求助时,遇到了一位跟她情况类似的女孩。她是教育类专业的,最终在公务员和港硕中选择了后者。那个女生说,“因为港硕在人生中也算特别的经历”,很多东西是没办法用价格去衡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