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这段是对与某朋友相识及关系发展的原因背后,对另外一位朋友的为人处世模式的反思而写。
「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」
一个人若把别人视作完成其目的的手段和工具、抽象的存在、棋盘上的棋子——客体性的存在——而不是作为鲜活的、具体的人来平等对待,那么,他必然要在人际关系上吃瘪。假设这种人作为企业高管,不论是团队建设,还是组织管理,他都要面临“离心离德”的趋势,大家不会积极主动地,发自内心地遵循其意见来做事。相反,阳奉阴违、消极怠工是常态。这种人不妨称之为“命令控制型领导”,抽象点说,则是“工具主义者”或“客体化者”。
工具主义者或客体化者,注定是失道者,寡助。因为他把人看作工具人、牛马、垫脚石,牺牲他人,成全自己;损公肥私,损人利己。无论他的目的和口号多么伟光正,都难以真正践行。因为他无法维系一个成员广泛、齐心协力的团队、组织去实现他的愿望。那些具有良知的人们在看清他的真实面目后,愤然离去,不当任人摆布的提线木偶。
与之对应的另一类人,或称之为“人本主义者”或“主体化者”。他们将其他人看作具体存在的、活生生的人——真正的人,而非动物、奴隶、机器——把他们作为友人、朋友、伙伴甚至亲人对待,尊重其意志,帮助其活动,促进其成长。
这种人将树立一种价值观上的旗帜和图腾,建造出精神方向上的灯塔,以身作则,感召和引领别人与他一齐前行和奋斗,共同完成艰难之事,缔造一番事业;而身边人和那些遥远的人,会经由人们的口耳相传,知晓他的美名,自愿跟随他的足迹,去推动“伟大”的诞生。而大家是心甘情愿去追随这类前行者,并且无需强制命令,便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,互相支持着前进,托举着他的事业走向理想彼岸。
此乃得道者,多助。